参考信息
你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 > 参考信息优质医疗资源应避免过于集中
来源:西安日报 作者: 发布时间:2016-02-12 点击数:1513次
2月16日上午8点多,几张数百人汇集在郑大一附院门诊挂号、就诊的照片,开始在微信朋友圈流传。照片显示,门诊大厅里到处是人,他们拥挤在一起,一点点向前挪动,场景堪比春运。一时间,这家被网友调侃为“全球最大”的医院,再次受到多人吐槽。
据统计,仅2月16日这一天,这家被网友调侃为“全球最大”医院就看了约两万病人。一位医生近乎无奈地说:上午看了170个病人,直到1点才吃上饭,下午又看了约50个。一天看220多个病人,如果按照常规8小时工作制测算,医生平均每小时要看27到28个病人,每两分半钟看一个病人,其工作量之大、负荷之重由此可见一斑。
为何郑大一附院节后的门诊量会激增?该医院负责人称:“多种因素叠加成的。”首先是老百姓的就医习惯,部分病人春节不看病,因此能拖的都拖到节后了;其次是一些老病人年后来复查;第三是春节很多打工的子女回到家,趁着假期带家里老人来看病。应该说,上述三点分析是实事求是的。但是除了上述三点之外,笔者以为,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“从众效应”使然。
不过,一个医院的门诊场景堪比人来人往、潮水般客流的春运,也实在是有些令人感到不可思议,更为这场“看病运动”中的患者能否看上病、看好病感到担忧。一天之内,数万患者及家属拥入这家医院,医院场地再大也终归有限,医疗秩序如何保证?而医生高强度、高负荷工作,特别是重度疲劳之后又如何确保诊治的质量?不可否认,集中一座城市的优势医疗资源,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最大医院,的确有助于提升医院的声誉和形象,也能够敞开医院大门,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。但是,静心想一想,看病如同逛集贸市场,看病场面如同春运,如此一来,又能给众多患者带来什么呢?
近年来,一些城市的大医院纷纷提出打造全省、全国最大及一流设施、一流服务等发展思路,旨在医疗行业中“称雄”。然而,面对庞大的患者流,医生毕竟不是“机器人”,总要吃饭、喝水、休息调整,高强度、高负荷的问诊,能否带来优质、高效的服务,实该打个大大的问号。此外,类似“大医院”的设置,也给周边带来巨大的交通压力,矛盾日益突出。
“全球最大医院”患者“井喷”一事,再次揭示出医疗资源分配、分布需要科学合理,需要“化整为零”,普遍提高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,而不是“高度集中”,更不宜搞“高大全”式的超级医院。公众向来有从众心理,哪里最大、哪里最好,就一股脑地拥入,让大医院不堪重负。笔者以为,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大医院过度集中,把优质医疗资源沉淀在一家医院当中,是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的主因。如何改变这种局面?需要在下一步的医疗改革中深入思考,尤其是要重新分解和布局医疗资源,尽快补齐基层医疗存在的“短板”,这才是医疗发展的方向和化解难题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