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分析

你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 > 行业分析

医疗可穿戴设备市场现状及前景预测分析

来源:中国投资咨询网    作者:    发布时间:2015-11-12    点击数:3242次

 

  很多观点认为,医疗领域将给可穿戴设备带来巨大的空间。虽然可穿戴设备与医疗设备仅有一线之隔,但这个距离是巨大的。由于数据的准确性、可用性的问题,使可穿戴设备存在难以获取医疗认证资质这个壁垒,而且,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医疗可穿戴设备平台化,也显得形式大于内容。


  医疗作为可穿戴设备的一个出路?路漫漫其修远兮


  可穿戴尤其是健身类的产品已经走进人们生活中,最便宜的运动手环已经不到100元,还有大量的运动手表、睡眠监测器、基于脑电图技术的大脑锻炼、放松设备甚至是能够监测血糖的设备。显然,可穿戴设备与医疗设备仅有一线之隔,但这个距离是巨大的,因为它们没有获得医疗设备认证。


  不要忽略医疗认证资质,这相当于保健品和药物之间的差别。那么,基于健康监测的可穿戴设备,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和挑战呢?


  数据的准确性无法保证


  运动监测设备的一个主要问题,便是所手机数据的准确性。即便是使用相同的动作、心率传感器,不同品牌间设备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,这取决于不同的软件算法。但遗憾的是,业界缺乏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。


  当然,如果用户仅仅是为了减肥,监测热量消耗,数据即便不太准确可能也没有太大影响;但如果是一个心脏病患者想要使用心率胸带或是智能手表监测心率、并将数据反馈给医生作为治疗参考数据,那么准确性便是关系到生命的重要数据,这些心率监测设备显然需要一个权威的、统一的认证标准。


  大部分产品仍是“自我安慰剂”


  著名医学专家DesSpence表示,大量基于健康监测的可穿戴产品仍是一种“自我安慰剂”,就好像一些自我检测医疗设备,如血压监测仪、艾滋监测试纸等等,碍于技术限制永远无法达到专业医疗设备的准确性。他还专门指出“婴儿胎心监测”类设备的不足,指责这种产品让孕妇变得偏执、挑食,缺乏实际意义。


  DesSpence表示,自检设备互联网化是一个好现象,但需要适当的监管,尤其是在厂商不断夸大其医疗作用的情况下。遗憾的是,即便是如美国、英国等先进国家,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对于可穿戴设备认证和监管的进度仍比较缓慢,一方面,要考虑到可穿戴设备的市场价值,不能过度严格伤害市场经济;一方面,需要制定一个全新的、合适的标准,来权衡其医疗价值,要想实现这种平衡还需一定时日。


  医疗可穿戴设备平台化,形式大于内容


  也有观点认为,可穿戴设备形成的大数据将是智慧医疗的重要资源。基于大数据的移动医疗,其实可分为三个阶段:第一个阶段是数据的采集,通过一些医疗可穿戴设备完成;第二阶段是数据分析与整合,如苹果刚出的Healthkit移动医疗应用平台,帮助用户来整合数据;第三个阶段是医疗服务,医生通过这些设备得到的数据来进行诊疗服务。


  所以很多拥有健康监测数据的医疗可穿戴设备厂商,就以硬件为入口,尝试自己建设大数据平台,或者找第三方平台合作完善自己的服务,来帮助用户提供医疗解决方案。


  但是,提供了数据,有了平台,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?远远还没有那么简单,医疗可穿戴设备平台化,更多时候是形式大于内容。要知道医疗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行业,包括医院、医生、医药企业等参与者,医疗技术又受环境、设备资源等的限制,要想解决医疗问题就要整合各方关系和资源,当然还有政府政策的限制和监管。虽然有一些综合平台,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信息安全。用户的健康信息包括身份信息,被可穿戴设备商采集后,再交给第三方平台,这中间就会存在很大的信息安全问题,平台能否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就显得格外重要。


  而对医疗可穿戴企业来说,他们盈利的模式又相对缺乏,除了低价竞争收取用户的设备费外,有的还可以从医院、第三方平台拿到很少分成,赚钱的很少,赔钱的不在少数。设备的都没人买,更何谈服务了。


  医疗可穿戴设备极大地促进了移动医疗的发展,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、快捷又新鲜的体验,可以为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。但是医疗可穿戴设备也存在着市场混乱,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,急需要用统一的行业标准来规范。2015年1月,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发布了两份关于互联网伊丽莎白的指导草案。FDA详细规定了低风险的平台医疗健康产品的确定标准,并对医疗第三波配件的风险评估提出了基础性建议。而目前中国还没有这方面的标准出台。如果能够尽快出台像美国类似的医疗可穿戴设备标准,将会很大的规范这一市场,从而促进移动医疗更快、更健康的发展。


  同时,对于这些医疗可穿戴企业和相关移动医疗平台来说,不仅要把着眼点放在产品上,更要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,只有服务真正落地了,才能增加用户粘性,让用户有长期使用的欲望,很好地满足其医疗需求